〈我願做一陣狂風暴雨〉呼應了整張作品的題旨,試圖穿過黑夜與憂傷,證明脆弱與堅強的一體兩面,如同「雨」的存在使人煩躁,卻也可以洗淨一切。更是對所有奮不顧身的致敬,狂熱的、燃燒的、片刻的,這樣的存在是多麼浪漫、多麼必須。
〈我願做一陣狂風暴雨〉也是一個對自己的提醒,在屏棄軟弱的自己的同時,不要忘記脆弱、不要忘記浪漫、不要忘記勇敢。
-
這是我在2017年寫的歌,起因與台中的黎明幼兒園保留行動有關,忘記是先看到那支影片,還是先收到朋友的邀請。
那支影片是,幼兒園園長的兒子,在講座上對當時的林佳龍市長發問,唸了一封給市長的信。
(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ightforLeonLai/videos/301180993637480)
當時我在咖啡廳看到眼淚直流,「抗爭者的兒子」這樣的角色讓整個故事更加立體,是我過去沒想過的視角:爸爸如此投身,作為兒子的心情是什麼?
那時在做黎明幼兒園保留行動的朋友,邀請我參與了五七遊行搶救黎明,從台北去台中唱了幾首歌,還在台上遇到音箱沒電(笑),表演完再趕回台北練團。
在遊行前的某天(4/21),失眠而寫了這首歌,後來那天下了好大好大的雨,害我覺得有點對不起大家。
(因為有發動態所以追溯起來很有趣哈哈)
離那個時候已經好一陣子了,隨著生活壓力漸重,對社會議題的關注沒有學生時期的多,也不會再單純被情緒驅使,能有更多除了「感受」之外的判斷基準。
並且後來自己也在自身或他人的理想中感到傷害。
於是「純粹」吹捧夢想、浪漫、奮不顧身,也就不是我願意做的事情。
凡事都有代價,不去討論代價與動機,只是一昧煽動真是太不負責任了。
因為這樣的心情,讓我特別喜歡接下來要公佈的二月企劃。
我找了幾位朋友,分享他們的故事,想從他們身上挖到那陣「狂風暴雨」和自身生命的連結、平衡。
無法再直接呼籲眾人要浪漫、要理想、要愛的年紀,並不是失去浪漫、理想、愛的能力。
而是明白,坦率不是不經大腦的說話,浪漫不是不顧他人的感受,愛不是自溺。
可能吧,我暫時還沒有一個具體的答案。
肯定的是,以這首歌作為這張作品的最後一曲,就如同我對我的生命還有著很多期待.
憂傷已經不再是無力的了,我們都還有很多的時間跟力量,理解脆弱和堅強如何並存,浪漫與務實如何合作共生。
#謝孟庭 #雨 #我願做一陣狂風暴雨 #黎明幼兒園 #反迫遷
📷 林孟萱